•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机构设置
      • 教学单位
      • 综合办公室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本科生教育
    • 管理规定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教学研究
    • 土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
    • 下载服务
  • 研究生教育
    • 管理规定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导师队伍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
      •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
    • 研究生培养环节及答辩公告
    • 下载服务
      • 博士研究生
      •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 科学研究
    • 规章制度
    • 科研概况
    • 科研平台
    • 研究领域
    • 社会服务
  • 国际合作
    • 合作项目
    • 合作伙伴
    • 国际会议
  • 学生工作
    • 政策文件
    • 学工队伍
    • 团学工作
    • 下载专区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学习园地
    • 工会工作
  • 校友园地
    • 历届校友毕业照
    • 校友风采
    • 校友活动
    • 校友服务
    • 历届校友信息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就业信息
      • 就业服务
      • 招聘信息
  • 人才招聘
  1. 首页
  2. 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青春志愿行 | 姜斯嘉&杨雅帆:以热忱之心,书写上合与迎新的“双料”担当

2025-09-11 访问量:


当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会场内,各国代表用微笑传递友好;当学院迎新现场,新生们拖着行李箱在学长学姐的指引下开启大学生活——总有两抹青春的身影,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就是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姜斯嘉和杨雅帆,一对在国家级盛会与校园服务中“双线作战”的志愿搭档。

1

上合峰会:在世界的舞台传递中国温度


“您好,本场会议需要特定证件或特定人员带领才可进入,请您配合,谢谢!”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主会场,姜斯嘉用流利的英语为参会代表提供双语服务,阻止并劝导有违规进入会场倾向的外国人,同时配合特勤处安保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保障会议准备工作顺利推进。作为翻译组的成员,她还多次积极配合主会场安检服务,在外方媒体记者提供翻译服务,确保禁限带物品不会进入主会场,保障会议安全。“记得有位哈萨克斯坦记者找不到休息区,我带着他穿过半个会场才找到位置。”姜斯嘉回忆道,“当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你,我的中国朋友'时,我突然明白:志愿服务的意义,就是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温暖。”

559038900446075183.jpg

而杨雅帆肩负着特勤组的文秘工作重任。她的日常工作繁杂却关键,既要细致梳理各类资料流程,精准核对时间与人数,确保每一项数据都零误差;又要积极搭建与场馆内其他组别的沟通桥梁,助力特勤组高效完成整个场馆的统筹安排。此外,她还承担着英文翻译工作,在安检入口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协助解决问题。有一次,一位中东国家的女士坚持携带充电宝入场,面对安检规定显露出焦虑的情绪。她立刻用英语耐心解释违禁品管理条例,同时快速联络其随行团队对接接送车辆,协调将物品存放回酒店。在等待间隙,也即时为女士递上温水,用简单的问候聊起当地风俗,逐渐化解她的紧张。当看到她舒展眉头露出笑容时,杨雅帆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微笑是最好的语言””。

506678164383871556.jpg

280731359287078939.jpg

迎新现场:用笑容点亮新生“第一站”


当上合峰会的余温还未散去,两人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学院迎新工作中。从校门口的行李搬运到宿舍楼的路线指引,从入学手续的耐心解答到家长焦虑的细心安抚,他们用行动让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Ying Xin

迎新现场

801140756148712711.jpg
104249589351631283.jpg

“有个新生拖着三个大箱子站在路边发呆,我帮她搬到五楼宿舍后,她坚持要请我吃冰淇淋。”姜斯嘉打趣道,杨雅帆则分享了一个暖心细节:“有位新生在报到时发现有一项需要提交的材料找不到了,十分焦急,我连忙安抚他的情绪,并且耐心地寻找解决办法,最终圆满解决,他看向我的眼神满是感激,让我感觉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672895944716202381.jpg






408840297642019048.jpg

对话志愿者:初心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Q:同时参与两项高强度志愿服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姜斯嘉:上合峰会让我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专业,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迎新工作则让我懂得如何用共情传递温暖。两者结合,让我更理解“责任”二字的分量。

杨雅帆:以前觉得志愿服务是“付出”,现在才明白它更是“收获”。在上合峰会接触不同文化,在迎新中见证青春成长,这些经历让我更坚定要成为“有温度的人”。

Q:对想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杨雅帆:把每次服务都当作“第一次”,保持新鲜感和敬畏心。就像我在每次志愿服务时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岗,因为“早到一分钟,就能多帮一个人”。

姜斯嘉:不要怕“小事”,比如指路时多说一句“注意台阶”,翻译时多一句““谢谢您的配合,祝您生活愉快””,这些细节往往能决定服务的温度。

青春寄语: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杨雅帆的笔记本上仍贴着上合峰会的志愿者徽章,姜斯嘉的手机里存满了迎新时拍的新生笑脸。他们用行动证明:志愿服务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将责任融入日常、用热忱点亮他人的生命态度。

正如两人在采访结束时共同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最优秀的志愿者,但一定是最用心的'服务者'。因为真正的志愿精神,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默默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青春因奉献而闪耀,志愿因行动而永恒。让我们为姜斯嘉、杨雅帆点赞,也期待更多学子加入志愿行列,用青春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暖篇章!

图文:土木团学

排版:王佳萱

责任编辑:左家祺

监制:陈德劭

审核:张跃庭 郜欣 刘丝丝

土木与交通学院新媒体中心出品

版权所有 ©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 CopyRight 2021, tm.hebut.edu.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天津市北辰区西平道 5340号,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 西教六 邮编:300401

访问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