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心简介
根据“市科委关于批准组建天津市工程中心的通知”和《天津市工程中心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天津市交通工程绿色材料技术工程中心(简称:工程中心)于2016年8月开始建设,于2018年8月通过建设验收。工程中心依托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联合天津市公路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建滨海路桥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科技研发转化应用为一体的紧密合作共同体。
天津市交通工程绿色材料技术工程中心立足于天津及其京冀地区交通技术的需求,进行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现有科技成果的开发,提高其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提供先进适用的研究成果,为天津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将以交通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重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工程中心服务功能建设围绕“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技术方向”、“绿色道路材料技术”、“高性能道路材料技术”3个研发技术领域开展。
中心现有固定人员2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高级职称18人。依托学院有关学科,可使用试验场所总面积达到2000 m2。自组建以来,先后投入了近千万元进行仪器设备的购置,仪器设备26台(套),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仪器设备性能均达到预定要求,运行良好,广泛服务科研、教学需求。
小型加速加载仪器1
小型加速加载仪器2
光栅调节适配器
沥青材料流变仪
路面材料加速老化仪PAV
2.研究方向
(一)研究方向一: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技术方向
“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技术方向”开展了电动车充电网络最优策划、公路桥梁抗震韧性评价与减灾策略、地下交通火灾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评估、运输行业信息化体系研究、生态边坡防护技术等研发,为未来城市智慧低碳交通发展及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与理论方法。
(二)研究方向二:绿色道路材料技术
“绿色道路材料技术”开展了生物沥青流变及降粘、掺加粉煤灰的水稳基层材料应用技术、高工业固废UHPC制备技术、回收玻璃纤维增强材料资源化利用、绿色环保沥青路面材料研发制备技术以及低噪声路面技术等研发,为绿色公路建设及废弃物资源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解决途径。
(三)研究方向三:高性能道路材料技术
“高性能道路材料技术”:开展了城市道路路面抗滑性能快速恢复技术、定向钢纤维水泥混凝土材料制备技术与增韧机理、超高硫酸盐水泥石力学性能与体积稳定性、热力耦合条件下加筋土挡墙变形及稳定机理、重载动态荷载作用下改扩建工程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关键技术、地下管网球墨铸铁热力管道设计等研发,为道路建设质量提升与长寿命道路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3.技术工程中心学术(技术)委员会
工程技术指导委员会是技术工程中心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机构。技术指导委员会由知名大学和企业的建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成员每届任期四年,期满后可适当更换部分成员。
工程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①对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研发项目方案的确定提出咨询意见;②对研发项目的管理、经费的使用、研发人员的配备等提出咨询意见;③受委托对研发项目实施监督、评估,提出咨询意见。④宏观指导研究中心的发展和技术研发活动;组织协调相关资源支持研究中心的工作,协助解决影响制约研究中心发展的有关问题。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务/职称 |
专业 |
学术(技术)委员会职务 |
|
1 |
汪林兵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
教授 |
土木工程 |
主任 |
2 |
马国伟 |
河北工业大学 |
教授 |
土木工程 |
副主任 |
3 |
谭忆秋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教授 |
道路工程 |
委员 |
4 |
陶明江 |
伍斯特理工大学 |
教授 |
岩土工程 |
委员 |
5 |
赵文忠 |
河北省交通投资集团 |
教授 |
道路工程 |
委员 |
6 |
余强 |
天津海泰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正高工/董事长 |
机械工程 |
委员 |
7 |
崔洪军 |
河北工业大学 |
教授 |
交通工程 |
副主任 |
4.技术工程中心中远期发展规划
中心将利用学校投入和成果转化、产品开发收入,建立更加完备的创新平台,更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争取获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创造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工程技术研发能力、开放服务能力、团队建设等方面争取长足发展。以绿色交通的建设和完善为主题,以建立减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循环利用效率、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综合化交通运输系统为目的,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层面开展理论、技术、设备、材料、工艺、产品等开发和研究,进一步开放服务平台,为区域众多交通建设部门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引进及培养,努力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以工程中心技术引领推动行业绿色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加强行业成套新设备技术研发,解决行业生产过程中能耗高、设备投入大以及污染重关键技术问题,并探索合理的工程化应用,实现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转移,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具体工作可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科研机构条件建设、人才与团队建设、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合作交流能力建设、工作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